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影上书房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于2023年3月27日正式揭晓。本次评选从135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252种297册中,评出6大类16种入榜图书。(点此了解入榜图书详情)
在入榜图书之外,《中国摄影》编辑部从参选图书中精选了一部分同样精彩的书目进行推荐,希望这份阅读清单能够让您独享一份精神漫游的畅爽。
《1909:京张铁路》(中国百年影像档案)
[清] 詹天佑 [清] 谭景棠 摄
孙健三 编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11
1905-1909年,“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希望用影像记录和见证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带着照相馆摄影师谭景棠一同跟踪拍摄铁路修建场景、铁路各站重要的地标景物、铁路建设参与人员以及铁路落成的活动等,并于1909年将照片集合成纪念册《京张路工撮影》,赠予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士收藏。2022年,孙健三带着他父亲——中国早期著名摄影教育家孙明经留下的《京张路工撮影》中的所有照片,与浙江摄影出版社合作,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摄影集,并对书中的照片做了详细的注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观赏性绝佳的摄影集,也是早期中国摄影的重要文献。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9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对于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的各种细节起到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从近百家单位提供的几千张北京老照片中遴选出250余幅精品,收录于本书中。全书通过四章内容,再现了北京城的百年旧世相:车夫大战电车、1907年的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漂洋过海而来的动物园、慈禧专用小火车、北平各色美食、百年前的假照片……那些奇趣事儿、时髦事儿、民风民俗、不为人知的宫廷秘事,打破了人们对老北京的认知。重温这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图景,不仅使人有无限沧桑之感,还为清末新政、北平变迁等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课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直观史料。
《时新德在行走》
时新德 著
陈小波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2/9
时新德从新华社门口站岗的武警战士成长为摄影家的经历,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这其中既有个人的机遇与努力,也是大时代所造就。对于摄影的执着再加上不落窠臼的拍摄手法,让他的作品在有关中国社会剧变的影像大潮中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存在。2022年,在时新德拿起相机的40年之后,他的作品集结成为这本厚实的画册。作为本书的主编,陈小波试图通过这样一本画册,尽可能丰富立体地呈现时新德的艺术人生,全书除了展现时新德的摄影代表作外,还有生活旧照、早年习作、国画写生作品、摄影作品剪报、评论家文章等版块,在装帧上巧妙地通过纸张的不同材质和尺寸将这些版块做了区分,使得全书结构清晰。
《中国·长江三峡影像录》
徐为民 主编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2/4
作为最具三峡时代变迁代表性的地域,湖北宜昌的摄影人长期深入三峡腹地,辗转于三峡的每一寸山水。《中国·长江三峡影像录》收录了数十位宜昌的摄影人的三峡影像,但并非单纯的视觉影像汇总,同时也有大量的创作文字与相关采访,是一部典型的地方影像志,其中既有大量的老照片记录了三峡截流前的过往,那是不可再现的三峡,也有许多新影像则呈现着截流后依然不断变化的峡江风貌。书中影像既有以1000多幅底片合成的以宽幅拉页形式呈现的三峡写真长卷,也有地理和人文变迁的细节记录,宏观与微观的相互映照,让这本书显得更加厚重。
《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
肖剑 陈东 著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2022/8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其历史真的可以回溯至1891年吗?《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尝试以影像为切入点作出回应。本书的编著者为深圳本地的艺术从业者,他们从深圳的历史、图像、经济和人文活动等多个角度,来展开对深圳历史的多维度认知。通过对近40位曾经以深圳为题材创作的艺术家、摄影师的访谈与作品回顾,有关深圳的历史记忆与艺术书写在这本书中交替映现,这是向深圳这座城市的致敬,同时也隐含着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反思。
《庆典:威廉·克莱因》
成都当代影像馆 主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11
此书的内容主要源自著名摄影家威廉·克莱因在2019年出版的同名英文版自选摄影作品集,作为对自己拍摄生涯的回溯,克莱因把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摄影集《纽约》(1956)、《罗马》(1958)、《莫斯科》(1964)、《东京》(1964)、《巴黎+克莱因》(2002)里的代表作选入其中,并以这五本摄影集的封面(也是克莱因本人参与设计)作为章节开篇,最后以他一系列的手绘底片印样为末章,其中两张还作为书的封面和封底。2022年9月,克莱因去世,同年11月至2023年3月,成都当代影像馆举办了克莱因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出了书中的作品,并出版了此书的中文版,这也是克莱因的首本中文摄影集。该书印制精美,再现了克莱因作品独特的视觉感染力。
《凉山策》
牛红旗 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2/7
本书作者牛红旗自2020年以来,六进凉山,系统地拍摄了凉山的地理、地貌、文化、建筑、生活、生产、礼俗与信仰,并以朴实的文字记录了拍摄中的故事和随感。他镜头中的凉山安适如常,凉山彝人依然淳朴敦厚。这本书不仅呈现了凉山在社会转型中的独特风貌,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人类学民族志式的视觉文本。
《一群马 满天星》
李刚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2/5
“马”是摄影家李刚用影像追踪了十多年的主题,这是他继《雪原马》《轮回》《相与抽象》之后的最新作品。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颇具巧思,在远与近、虚与实的影像转换中,不仅让我们看到马的神性、人性、灵性,也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精致细腻的图文印刷,筒子页的装帧结构,再加上不同纸张的选择,让这本书充满层次感,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马这一特殊又普通的生命,也让读者有了一种综合的阅读体验。
《昆明记》
于坚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1
这是于坚写给昆明的一首影像之诗。于坚是诗人,也是热切的摄影创作者,近年来摄影集出版颇多,但这是他用情最深的一本。于坚称昆明是“我的故乡,我的城市”,他从1980年代初就开始拍摄昆明。游走在昆明的街巷,于坚就是波德莱尔笔下的拾荒者,他镜头中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昆明日常,埋藏着他对巨变中的故乡千头万绪的感慨,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爱与哀愁。
《从此他乡是故乡》
王晴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7
摄影师王晴考察了定居于新疆的五个俄罗斯族家庭,以诚恳、平易、细腻的影像记录了他们当下的生活,并把对个人的生存和命运的描述,放置到历史变迁大背景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王晴拍摄的同时,还做了深度的文字采访,书中娓娓道来的叙述拓展了照片背后复杂的历史维度和深刻的文化交融。
《生命如诗如歌:显微镜下的人生四季》
李铁军 摄影
李铁军 黄慧萍 编著、翻译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22/8
摄影术是科技的产物,摄影艺术作品同样也可以从科学实践中诞生。本书作者是我国口腔病理学界的重量级学者,也是一位显微摄影艺术家。书中的60幅配文图像,全部取材于显微镜下的人体组织微观影像。除了这些抽象摄影艺术作品外,作者还摘录了与之相配的名诗绝句,图文并茂地道出其对生命的感悟:生命不是一份馈赠,生命是给你一次去爱的机会。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
顾铮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7
本书作者顾铮作为40年来中国当代摄影的亲历者、见证人,同时作为重要的中国影像文化学者,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当代摄影的研究文章,本书从中精选出23篇,以宏观图景铺陈和微观个案细读两条线索为脉络,勾勒出中国当代摄影景观。对于深耕于某个文化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把在长时间里写就的零散文章汇集成册,其实是一种以个人行走的足迹来成就历史书写线索的重要方式,对于读者去理解某一文化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作者的思考演变大有裨益。
《一个人的摄影史》
高琴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2/3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高琴在摄影媒体和摄影组织管理岗位上工作了38年,2022年刚一退休,她的第一本个人著作《一个人的摄影史》就新鲜出炉。该书共分《界上观》和《我和他》两册,其中前者是作者的86篇感言随笔;后者是国内各领域的摄影人笔下的高琴,共有62篇。这是一本近40年来中国摄影不可多得的杂史,书中鲜活的个人经历和记忆映现着时代的摄影样态。
《探索摄影之旅——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录》
江融 著
[法] 罗伯特·普雷基 主编
有书至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2/4
该书将江融从2005年以来对29位世界知名摄影人的深度采访编辑整理而成,由国际知名图片编辑、联系图片社创始人罗伯特·普雷基——他也是该书受访者之一,历时3年编辑而成。该书受访者中既有摄影家,也有摄影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摄影媒体主编、摄影机构负责人,不同流派、类型、身份的摄影人,多视角呈现了当代摄影的实践与思考。该书还收录了从20世纪中期以来的400多幅世界重要摄影作品,直观展现了这一时期摄影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变迁。
《摄影哲学的起源:塔尔博特与〈自然之笔〉》
门晓燕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8
这是国内第一本对塔尔博特摄影术进行详细研究的专著,收录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本摄影集《自然之笔》的大量作品及文字。2016年国内出版了乔弗里·巴钦著的《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一书,这本书曾从摄影研究的方法论层面掀起过一波关注摄影起源问题的学术热点。与巴钦通过谱系学的方法进入关于摄影初期的文化语境不同,本书作者门晓燕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抽象的理论框架,而是从大量关于塔尔博特本人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成长经历的史料出发,阐述塔尔博特摄影实验的发生条件,以及导致实验中断或是思路转变的现实社会环境。
当然,从本书标题及其切入摄影研究的角度来看,作者很大程度可能在思路上受到过某种“知识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影响,并将摄影的起源看作某种“哲学”。但其实本书是一本帮助我们观察英国19世纪社会史与科学史相互关联的文献材料,其价值并不需要某种学术结论来支撑。
《追逐图像的人》
海杰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8
作为国内最活跃的摄影批评家之一,海杰一直保持着对影像前沿探索的细密观察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这本书的书名“追逐图像的人”既是指书中涉及到的影像艺术家,也应该是指海杰自己。该书集合了他近十年来立足于摄影,并延展至其他当代艺术领域的观察分析。的确可以暂时搁置批评的有效性的焦虑,因为这些文字其实已经与其论及的当代摄影实践一起,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的一道重要景观。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
巫鸿 郭伟其 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7
“世界3”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哲学名著《客观知识》中提出来的概念,它是指由人在历史中创造出来又作用于人的再创造的知识世界。系列图书《世界3》的第五辑以“图像志文献库”为专题,将收集、储存图像的“文献库”作为研究艺术史、艺术作品及其未来发展的方法。本书展示的图像志文献库不仅仅是检索特定主题作品的平台,还可以通过其标注的分类与检索方式,来帮助学者观察某一题材或类型的作品在外观、时期、地区、意义等各方面的变迁和转换,并提供不同主题之间可能的语义关系。同时,图像志文献库的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化、当下互联网上海量图像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让我们看到其搜索与标注逻辑背后所隐藏的筛选权与潜在的文化霸权。如何应对这些权力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全球化的图像与各地方、各民族视觉传统的关系,也是图像志文献库所塑造的研究理想需要面对的挑战。
《后万隆》《感觉田野》《把可能性还给历史》《未来媒体》(“行动之书”系列全4册)
高世名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7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参与者、观察者,如何清晰地把握作品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如何敏锐地察觉自身的思考起点由哪些文化思潮所生发,是艺术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思考点。《行动之书》系列回顾、梳理了中国美院近几十年来在策展与教学领域的实践脉络,以各种思想实验与艺术实践展现了过去40多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演变。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策展人是如何确立自身在已经全球化了的艺术批判语境中的站位;当代艺术在中国语境中如何处理历史遗产与社会需求,及其纠结的主体建构过程;艺术家如何在新媒介或是新的文化语境出现时制定应对策略等思想与实践交织的问题。
《百年变迁: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影像重逢》
印开蒲 王海燕 朱单 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6
这本书初看会认为里面的“新旧照片对比”的方法缺乏新意,但细读之后会发现其中的深意。2010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用六年时间,沿着百年前植物学家威尔逊多次中国之行留下的考察路线,进行影像追踪和对比,主持编写了《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一书。“每隔十年左右跟踪拍摄一次”是印开蒲身体力行考察植物生态的态度,这就有了2022年出版的《百年变迁: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影像重逢》,此书是前一本书的延续和更新,照片总数从250组增至275组。此外,书中还增加了200张野生花卉照片,印证了威尔逊百年前提出的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说法,也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成果。稍许遗憾的是,如果书中的图文编排再巧妙些,图片的印制再精细些,这本书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会大大增加。
《万物生》《陆上水中》《虫语》
(“自然之声”系列全3册)
唐志远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6
热爱自然的人大多有一颗纯净的心,因为要将孩童时期对于万物生灵的好奇一直保持到成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以自然科普和摄影作为职业的话,更是要在热爱之外添加许多坚守和敬畏。这三本书是摄影师唐志远在自然摄影方面成果的集结,装帧印刷精美。书中一个个有关自然生灵的小故事、自然摄影的技巧和拍摄背后的艰苦都以生动幽默的方式娓娓道来,捧读之间,读者童年时期面对自然时最原初的惊奇与感动将会被唤起。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
毛巧媛 毛巧仙 著
傅拥军 主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12
斑驳的祠堂,墙头晾晒的食物,转角堆积的箩筐,村民脸上岁月的痕迹……这些在经年累月中积攒的烟火气息统统构成了一个村落可辨识的模样。浙江衢州江山市大陈村的身份标识中,还增加了一个音乐的维度——《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这是一首由大陈村人所原创的村歌,这首村歌为大陈村唱出了知名度,歌曲中的质朴乡情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往大陈村采访拍摄。作为江山本地人的毛巧媛和毛巧仙以村歌和其创作、演唱者为线索,以在地影像调查的方式为大陈村创作了一本乡村相册。质朴的影像和文本形成了互相补充和延伸的关系,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在中国传统的村落中一直延续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处事哲学。
《千里赣鄱锦绣图》
徐渊明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22/10
该书以长幅折页的形式,再现了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徐渊明策划组织的全省摄影家集体创作的巨幅摄影长卷。该作品是对中国画长卷形式的一次摄影借鉴,拍摄的内容涵盖了江西省境内诸多自然与人文胜景,可谓“一图尽览江西美景”。
《幕后》
[英]玛丽·艾伦·马克 著
胡杨 译
后浪|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2/2
这是玛丽·艾伦·马克的个人摄影作品集,收录了她拍摄的200多幅电影幕后照片。马克是一位知名的纪实摄影家,在电影片场拍摄幕后照片是她的一大爱好,在她近60年的摄影生涯中,拍电影花絮照、剧照就持续了40年。这也是一本献给电影人的相片册,你可以从中追踪到40年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场面,也能读到马克邀请的多位电影人分享的幕后经历。阅读这本书就像观看一部部电影闪过的画面,不同的是,很多生动且真实的画面并没有完全出现在电影里,就像书中一位电影导演所说的,“电影幕后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电影,有时它甚至比你正在拍摄的故事更加有趣。”
《拆物专家2.0》
[加]托德·麦克莱伦 著
钱卫 译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22/2
在生产与消费的此消彼长之间,产品作为市场的产物,以不断更新迭代的方式填补着我们欲望的沟壑。在这个消费时代,这些产品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在这背后凝结了怎样的心血与巧思,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加拿大艺术家托德·麦克莱伦以剖解(Teardown)的方式将小到自动铅笔、大到轻型飞机等各式产品的内部零件以平面的方式呈现,那种密密麻麻的样式在带给我们视觉的震撼之外,也引导我们重新思考消费主义背后的逻辑,正如书中另一位作者凯尔·韦恩斯所说,如果我们任由物欲的控制,将最终在与熵之法则搏斗之中败下阵来。
《影像的力量——日本著名摄影师创作随感》
[日]竹内万里子 著
刘美凤 译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22/6
这本书里,日本摄影评论家竹内万里子通过多篇随感与评论文章,带领读者领略了11位日本著名摄影师的作品中“在沉静中涌动的力量”。书中收录的摄影师作品虽然不多,每位摄影师大概2幅左右,但都是以照片贴于书页上的方式呈现,突显了影像本身的阅读魅力。同时,书中还特别精选了作者在非洲卢旺达的工作笔记的一部分,以及作者对恩师——日本摄影评论家平木收先生的怀念文章。
《植田正治小传记》
[日]植田正治 著
董纾含 译
后浪|花城出版社
2022/5
本书是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于1974年至1985年在日本专业摄影杂志《相机每日》上连载的12篇“小传记”系列作品的集结。植田正治认为,照片就是被拍摄者活在当下的证明,也就是“世界一隅之中一部小小的传记”。“小传记”中既有摄影作品,也有朴素的文字讲述着细碎的摄影技术心得和对摄影的思辨和感悟,植田正治甚至提到了从“二战”后日本摄影界纪实摄影潮流到当代摄影转变过程中,热衷于摆拍的自己从自嘲失望到恢复活力的心路历程。这些图文如涓涓流水般交织在一起,成为了植田正治个人的影像传记,也成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摄影和日本社会的“小传记”。
《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法]乔万尼·卡内里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编
田若男 杨国柱 译
拜德雅|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2/8
很多爱好摄影的读者都多少听说或阅读过本雅明所著的《摄影小史》,但大部分人未深入了解的是:“小史”并非指篇幅短小,或是某种简要概述,而是作为一种重写“历史”的尝试。本书在2008年“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字记录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目前国内读者对本雅明的认识受限于译著,仍主要集中于他对“机械复制”“灵韵”等概念的解释及其关于摄影的文论,而对于本雅明借助图像研究建构的历史观念了解较少。本雅明喜欢通过回溯历史找到对当下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这种“当下化”的方式即是试图通过非线性史观、图像学等路径将过往的文化经验视作当下社会共识的基础。编者选择了8篇论文,将本雅明著名的“拱廊街计划”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放置在其身前身后的诸多图像与艺术创作脉络中,并将图像作为一种认识事物,认识历史的方式,从而试图论证传统艺术史观所遮蔽的,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非时间性”的形象关联。
《认识数字影像》
[美]布莱恩·布朗 著
李勇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2/8
本书中译版出版后不久,人工智能ChatGPT的面世,以及GPT-4、Midjourney生成影像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热议乃至“恐慌”。未来的图像世界将如何发展,我们还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基于现实世界与捕捉光线来获得影像等问题,成了摄影人思考的紧迫问题。当然,就像绘画面对摄影,胶片面对数字,新媒介的出现总会引发各种讨论。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摄影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没有知识门槛的实践,但我们对于摄影的理解其实处于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状态,除了按快门与充电,我们几乎对它的工作原理一无所知。而面对媒介的迭代,这种熟悉的陌生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恐慌的来源。
本书详尽地描述和梳理了数字影像所带来的专业术语、设备、工作流程等,为我们从技术的角度揭示了数字影像生产的原理。而当我们深入了解了数字图像的编码与格式、图像信号中的线性、伽马与对数等专业知识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所谓图像的发展并非跳跃式地前进,其未来也非突发式地到来,图像仍处于早已铺设好的技术逻辑之中。
《摄影教程》
张辉 罗斌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4
市面上的摄影教程如汗牛充栋,但是由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高校摄影教师张辉和罗斌所编写的这套教程,却有着不太一样的切入点。在常规摄影教程中的基础技术概念之外,这本书以简要的摄影史作为开篇,并且在技术解析版块中穿插呈现了10位中国知名摄影家的摄影心得和经典作品。虽然只是版块设置上的小小变动,却解决了摄影为何以及摄影何为的问题,毕竟技术知识只是进入摄影的门槛,而摄影史和由摄影家分享所带来的影像美学思维,可以提升初学习摄影之人的认识和眼界。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
韩松 谭凌飞 张薇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8
本书由“原画册工作室”创作,书中所用图片均是作者们行走世界各地的观察所得,精彩诱人,不乏在世界性手机摄影展赛获奖作品,这提升了本书的“卖相”,还增加了授人以“技术”的可靠性。手机拍摄高度灵活,这构成手机“比相机还酷”的基本理由,但也不是你拿起手机就拍得好、照得妙,因此本书结合作品详细讲解手机摄影的技术特征、构图方法、场景应对、后期处理,还告诉你怎样让照片从“正确”到“精彩”,怎样让照片在朋友圈刷爆,这显然是对读者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与提升。好书与好照片一样,结构极为重要,同时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