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引水工程业余文艺宣传队部分队员合影。第一排(从左到右):张 娜,王 平,李月琴,赵永娟,刘丽娟,沈金梅,连留弟,杨书兰,田凤兰,王金霞。第二排:刘玉凤,郭月荣,穆桂兰,吴秀云,陈瑞梅,辛书华,孙景英。
第一节 燃烧岁月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治水大军开进了白河两岸,沉睡的荒山被炮声震醒,寒冬的峡谷充满了春天的阳光。1974年12月3日,白河工程指挥部召开了溢洪道、导流隧洞、进水塔开工典礼大会。
初冬暖阳晴空碧,几缕白云蓝如洗——那是一个驱严寒,谱新歌的激励人心场面。白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亮相在开工典礼的大会上。宣传队员每人穿一套灰色再生棉服装,上面印着“白河宣传队”字样,脖子上系一条白毛巾,精神抖擞的上台大合唱:“白河水哟长又长,白河两岸尽朝阳。展我治河锦绣图,群山岭上摆战场……”他们用说唱、歌剧、舞蹈等文艺形式传颂着“模范老连长”、“工地标兵”、“猛虎连队”的故事。他们根据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提供的先进事迹,自编自演《白河放歌》、《白河工程运输连》,锣鼓喧天,喊声阵阵。小戏剧《一根镐把》,舞中有情调;快板书《老炮工》,歌里有花腔。“打眼放炮都能干,悬崖峭壁全无阻。为把山洞早打穿,苦干实干拼命干”。每一个节目都与劈山凿洞、引水入川有关。
从表演样板戏片断,到舞台小型歌剧;从自编话剧小品到器乐演奏,白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就这样奉献着青春。
“万米隧洞穿山过,千尺碧波灌良田”,从隧洞掘进衬砌,到后勤运输修配场地;从佛爷顶前山工棚住所,到佛爷顶后山溢洪道工地,到处都有宣传队员的身影。白河工地留着那一段天真无暇,热血沸腾的人生时光。
那个年代人人会哼一段,台上演出台下一起跟着合唱。开工典礼大会最后的高潮是全场大合唱《白河放歌》——
白河水、水流长,浪花飞溅放声唱。英雄的民兵,生产的闯将,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晨风吹动了鲜艳的红旗,深山里欢乐的笑语飞扬。引水敢劈千重山,擒龙踏破万里浪。小小工棚连天下,五洲风雷胸中装。为改变山河旧容貌,不修好白河决不下战场!
白河水、翻激浪,银波跳跃奏乐章。英雄的民兵,学习的榜样,壮志凌云红心向党。炮声震醒了沉睡的荒山,创业歌随风在大地回荡。战天斗地学大寨,塞外建成鱼米乡。大干誓言震山河,继续长征奔前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愿献出自己的力量!(马玉昌词、张维信曲)。
海陀山高白河长,妫川儿女斗志昂。精彩的表演,不同程度地打动着观众,让现场的民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有这样的“白河人”,何愁7000多米的隧洞打不穿?有这样的“白河精神”,何愁南北干渠的渡槽架不起?“白河人”用勤奋的双手,努力开创美好的明天!
在某民兵连驻地演出时的剧照。《红灯记》拌演人:陈瑞梅饰李奶奶,沈金梅饰李铁梅。伴奏:李明华、张振泉、孙大兴、丁立兴。注:王平回忆:时间1971年至1973年之间。
第二节 激情飞扬
白河文艺宣传队是从各民兵连队选调到炸药厂的,标准三条:一是思想好,二是有艺术特长,三是能吃苦耐劳。准确地说,“白河文艺宣传队”只能叫“白河业余文艺宣传队”,只不过人们叫惯了,大家认可了!宣传队员隶属于炸药厂,是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直接领导下的一个连队。宣传队员们平时工作是做炸药, 宣传队是个大杂工,宣传队员们什么活都干,给工地洗衣服,扎手套,给民工拆洗被褥;当话务员、战地广播员、井下宣传员。还在井下打过洞、钻过眼。总之,一年365天,天天有干不完的事。
井上井下,山里山外,活跃着宣传队员的身影。他们体会最艰难的的活儿是往山洞扛炸药。用毛驴推碾子(配制炸药),再把做好的炸药,一箱一箱扛到山洞里去。几十斤重的木头箱子扛上肩膀,沿着山间小道快速走到山洞里。木箱子上的铁丝把手划破了,肩膀红肿了,渗出一道道血印,火辣辣地疼痛。到了晚上休息时,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旱上起床,又生龙活虎般,欢声笑语充满了工地,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宣传队的姑娘们,大多十八九岁,一个个模样出众,水灵水灵的。虽然穿着打补丁的灰色衣服,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朵朵粉红的荷花。白天,宣传队员们边劳动边记台词,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哼起小调,给工地带来欢声笑语;晚上,或在宣传队住的工棚,或在自个儿搭建的戏台上,拉胡吹笛,唱歌跳舞,井然有序地排练节目。
“春光明媚精神爽,晨光破晓出了庄。手挥银锄齐奋战,汗水撒满块块田。”当年这首《白河四季歌》春之曲,深深地烙上了青春的记忆。笔者采访时见到了从延庆区文化馆退休的王平女士,其父亲是延庆县新华书店第一任经理,也许是文化的熏陶,王平从小就喜欢写写唱唱。1970年王平初中毕业,当年年底来到了白河工地,在白河工地干了3年,1974年她返回延庆,就读于延庆师范学校。王平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最初显示出来的文艺天赋,来自于这一段经历。
“晨风吹、树枝摇,天上星星眨眼瞧。东方欲晓彩霞飞,小鸟正在睡大觉。醒醒吧,小鸟,白河宣传队喊嗓子,小心把你吓一跳。”文艺宣传队队员们怀着满腔热情,紧贴生活,紧贴连队,定期更换节目,内容不断充实。经常是上午排演,晚上就给大家演出。当时十几个宣传队员背着道具,拿着家伙,从前山走到后山,走几十里山路,到工棚给大家慰问演出。后来工地有了大拖拉机,拖着宣传队员们到连队演出,再后来工地有了130汽车,可以乘车定期到连队巡回演出。工地最初有15个连队,分别驻扎在15个山沟,随着工程的进展,工地增加到30多个连队,七八千人。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能看到“文艺轻骑兵”的演出,无疑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1972年1月8日,对于19岁的刘丽娟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白河工地的负责人许丛林从康庄公社领着刘丽娟等4个女孩子前往白河。她们在康庄公共汽车站乘车,再到延庆县城转车到百里以外的白河工地,当时刘丽娟兴奋而快乐,终于脱离了寒苦的家门,到有饭吃,有歌唱的好玩地方。许总指挥看穿了她们的心思,给她们泼了一瓢凉水:“不要认为出来是享福哇,宣传队生活是很苦的哇!”这让他们有了吃苦的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其艰苦生活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没有油水的菜汤以及山沟的溪水。
青春是是美好的,但充满艰苦的磨练。刘丽娟在天寒地冻没有门的厂房里,卷蜡筒装炸药,身子冻僵了,手背冻红肿,仍然坚持干活。为了排演好歌舞,刘丽娟趁大家中午休息的时间,跑到偏僻的地方,反复练习歌舞动作,没日没夜背诵自编自演的台词。扮相好、唱相好,一招一式,尽量到位。由于表现突出,曾担任过宣传队副连长。1974年被选拔到延庆县文艺宣传队。时光荏苒,几十年一闪而过,年过花甲的刘丽娟回首白河岁月,恍然如昨,那是她美好人生的美的起点。
白河宣传队队员王金霞后来做了延庆二中教师,如今虽已退休,可仍然念念不忘那段快乐而艰辛的日子:“有一次,我们到马匹营,那是我第一次去巡演。那天大雪飘飘地下,可人们不走,所以我们就必须照常演出。他们底下的人就那么站着看,有的打着伞,有的就顶着雪,一直看到我们演完。回来时,我们坐车走在山路上,全体队员情不自禁地在车上合唱《白河赞歌》,就那么大声唱。已经是晚上了,我记得那歌声回荡在白河水库的山谷里,特别雄壮。那时候就是一种精神,好像是一场战斗似的!打完这场战斗,我们赢了,我们胜了!” 人们欣赏美,赞扬美,追求美。高尔基说:“只有美的人才能唱得好——我说的美的人,就是爱生活的人......那些不会生活的人就会睡觉,而喜欢生活的人就唱歌。”美的心灵像甘泉,像雨露,使周围的一切都沐浴着美的光辉。1974年王金霞选拔到北京师范学院,离开了白河工地。1978年庆祝白河前山通水时,她带领中学生前来参加庆典,给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讲起修白河的故事。
文艺宣传队跋涉白河工地,踏遍南北干渠,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文艺节目。快板、歌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笛子独奏、二胡清唱,常常赢得阵阵掌声,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在那个特殊年代,宣传队员很单纯,大家一心投入排练、演出,无怨无悔,以能参加宣传队为荣,能得到观众的掌声为乐。不论是先进表彰大会,还是元旦、春节、国庆节,宣传队员们刻苦排演,不辞劳苦,迎着风雨下连队,为白河工地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鼓舞了大家的干劲。
文艺宣传队队员演出后的合影。从左到右、第一排:胡春山,孙贵满,张发,丁立兴,孙大兴,李明华,卢玉德。第二排:王平,李桂芳,王金平,李小文,陈瑞梅,穆桂兰,齐文凤,卫宏秀。第三排:丁得宽,田凤兰,赵秀娟,郭月荣,赵金英,沈金梅,耿云峰,任哲。第四排:张维信,杨书兰,刘丽娟,王金霞,李月琴,辛书华、张振泉。 注:拍照时间1971年至1973年之间。
第三节 优雅举止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了今天这欢聚的时刻”。2019年2月25日上午,在文化馆退休职工王平的召集下,笔者有幸参加了当年文艺宣传队员的小聚会。参与者有:丁立兴、张振泉、刘丽娟、王金霞、陈瑞梅、田凤兰、李月琴等人。当年的清纯少女和英俊小伙已两鬓斑白,不变的是芳华依旧。
草根岁月有真情,抬眼便是满天星。夏天晚上睡觉,透过简易的顶棚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月亮。寒冷的冬夜,从顶棚上飘下的雪花,打着眼睫毛,往鼻孔里钻,睡觉要戴帽子、口罩。倒在柔和的稻草铺的木板上,望着头顶飘荡的雪花,继续做着香甜的梦……
吃着窝窝头,喝着山泉水,憧憬着修好白河以后的美好岁月。“回想风雨岁月,最宝贵的是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造就了后来的人生之路。生活简单,心大如水。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与当年的白河比,都不叫事!”大家绘声绘色说往事,说身边事,亲切而共鸣。追忆起40余年前的缘分情意,一切似乎都变了,但音容笑貌不变,举止言谈不变,特别能吃苦的宣传队员不变!白河的经历,让他们坚强无畏、乐观通达。白河的磨练,让他们容忍谦让、豁达大度。白河的人生,使他们对美好的生活量力而为,学会了感恩和知足,去追求美的生活,继续创造美的未来。
当年的文艺宣传队队员王平、卢玉德、张维信等人,如今仍在延庆区文化部门从事着曲艺工作,与当年白河不同之点是,他们教着下一代,用他们的人生经历、文艺才能,去陶冶下一代人,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承人是非遗的代表,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人在艺在,人亡艺绝,如果哪一项民间文化没了传承人,这项民间文化就消失了。尤其是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的状况下,传承人的意义就分外重要。
2019年延庆区电视台“春节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个“京韵大鼓”的说板书的演唱者,他就是曾担任过当年白河文艺宣传队队长卫宏秀。卫宏秀的妻子杜玉琴,当年是白河保管员。吃过苦、受过累,但更多收获的是喜悦。
卫宏秀19岁来到白河工地,在白河堡水库工作了48年,2012年办理退休手续,直到2018年11月才正式退了下来。卫宏秀经历了6任白河负责人:郭春云、许丛林、耿文、刘广明、刘兴仕、王迎喜。卫宏秀在文艺宣传队工作了七八年,见证了文艺宣传队成立与解散的整个过程。1971年6月1日正式成立“延庆县白河引水工程业余文艺宣传队”, 到1979年11月31日宣布解散,文艺宣传队前后8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有40多人,中间阶段有18个人,最后留下来5个人:卫宏秀、张维信、孙大兴、刘秀军、金桂凤。随着白河堡水库的完工,白河文艺宣传队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文化的纯美和高雅,可以删除每一个人脸上的浮躁和冷漠。王平、卫宏秀、卢玉德、张维信、李自星他们老当益壮,被誉为“文艺长青树”。“白河”这代人,是勇于担当的一代,是激情澎湃的一代,是坚韧执着的一代!白河的经历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回忆和最值得珍藏的个人青春奋斗史。
2019年2月27日,在北京市延庆城区合影。从左到右、第一排:卢玉德、石中元、许丛林、陈瑞梅、王平。第二排:田风兰、王金霞、许志涛、卫宏秀、许志东、许志波。
第四节 平平淡淡
当年的白河工地人才輩出,有些人成为了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当年参与白河宣传,写写画画的李自星先生,已从延庆区文化馆退休。李自星先后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等学会,担任北京匠门书画院副院长。在诗、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
看尽繁华,才懂淡然;经历磨砺,才得从容。眼下,需要的是让生命安恬,守心自暖,岁月静好。李自星书法《自勉》诗:当知名利若云烟,澹泊躬勤心自安。处世作人应走正,揆情度理勿持偏。春风雅量胸襟阔,霁月高怀眼界宽。俭约朴诚冰玉洁,宁轻富贵莫轻贤。
2019年2月,李自星先生在饭桌上给当年的“白河人”讲了一个老铁匠的故事,故事意味深长,权作此章的结尾吧——
古镇的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订制铁器,他在铺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够他吃饭和喝茶。
当你经过老铁匠的门口,总会看到他在竹椅上乐呵呵地躺着,手里是一部收音机,身旁的小木桌上放着一把紫砂壶。一天,一位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仔细鉴赏之下,认定此乃清代一位名家亲手所作。商人惊喜不已,欲以十万元的价格买下它。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十万元的价钱买下它。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只要听到响声,他就要坐起来看壶是否还安在,这让他很不舒服。更难以容忍的是,当镇上的知道他有一把昂贵的古董茶壶后,纷纷上门索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悄悄潜入门来“寻宝”。老铁匠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当那位文物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众多邻居,拿起铁锤,当着众人的面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接下来,日子渐渐回复平静,老铁匠依旧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每天躺在竹椅上,听着收音机,用搪瓷杯喝着茶水。据说他现在已经活过了一百岁。
这个故事的看点,莫过于老铁匠举起铁锤的那一砸,洒落一地的不只是一堆碎片,也不只是一叠钞票,而是无尽的欲望、贪婪和痴迷。所谓知足者常乐,某些时候,能守住平静,方能守住快乐。
老铁匠经历了由平淡生活到痛苦纠緾,再到痛下决心之后的回归平淡。“不为浮云遮望眼,平平淡淡度余生。”
当年的“白河人”听完这个故事齐声叫好。是的,当你看透一切后,你对一切也就淡定自若,从容自如了。钱财只不过是身外物,人能健康快乐的活着,这也算是一种大彻大悟吧。
白河工地有哪“八大员”?在白河施工最困难的时候,是谁施展了援助之手?请阅读《白河之光》第五章白河互助……
注:石中元.著《白河之光》,载: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